本文作者:xinfeng335

城区NOA发展提速助力未来出行新形态 产业链仍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

xinfeng335 2023-10-30 38
城区NOA发展提速助力未来出行新形态 产业链仍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摘要:   本报记者 李春莲  10月27日,由《证券日报》社与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“2023汽车资本论坛”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。在以“城区NOA叠加车能路云 是否未来出行...

  本报记者 李春莲

城区NOA发展提速助力未来出行新形态 产业链仍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10月27日,由《证券日报》社与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“2023汽车资本论坛”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。在以“城区NOA叠加车能路云 是否未来出行新形态?”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,多位企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,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。

  去年以来,各车厂争先恐后推出NOA技术。城区NOA被许多人看作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,而城市场景的落地也标志着智能辅助驾驶下半场的开局。

  随着城区NOA的快速发展,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也越来越近。参与圆桌的嘉宾均表示,城区NOA的发展令人振奋,随着其渗透率不断提高,对产品的打磨也愈发重要。让更多人享受到这项技术,才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。

  城区NOA是刚需

  根据场景的不同,NOA可进一步分为高速NOA和城区NOA。其中,城区NOA可以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中实现点到点的“导航辅助驾驶”功能,其难度也远远大于高速NOA。

  对此,木牛科技CEO王宗博表示,如果我们不计研发成本来做L5,毫不怀疑一定能做到。但讨论NOA的意义在于,不仅是让高价车有NOA功能,而要让这个功能更普遍。不管什么技术都要考虑成本,成本越低,这项技术受众越广,社会价值就越大。

  路特斯机器人市场及策略总监张栋则表示,目前城区NOA渗透率较高,能达到30%以上,但从实际的消费者买单意愿来看,愿意付费的比例还不高,本质是用户侧还没有体验到真正的价值。城区NOA是刚需,随着未来几年城市场景的渗透,用户真正习惯了相关功能产品,并愿意付费,有可能带来商业良性的回归。而明后年也将会迎来新的产业变革。

  城区NOA发展提速背后是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技术进步。

  蔚赫信息董事长辛志鹏表示,今年是NOA元年,随着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的发展,工具链领域发生巨变,场景、技术和产品都在变。以前是五年时间推出一款车,现在一年半甚至七个月就可以做到。如果汽车软件功能越来越复杂,往无人驾驶发展,就非常需要工具链公司能够给客户提供快速及时的支撑,

  “城区NOA接近L4无人驾驶技术,也是从智能驾驶到无人驾驶的最后一步,前景非常广阔。”江铃汽车首席客户体验官方昱樑表示。

  同驭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舒强认为,城区NOA的发展“令人振奋”。舒强表示,对于汽车行业能不能从L1、L2真正跨越到更高级别的驾驶,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,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头企业对此都不自信。但城区NOA技术的突破,对跨越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已经很接近了,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。

  同时,舒强也提到,城区NOA对线控底盘的要求大幅度提升,必须要让自动系统变成真正的全线控化。

  产业发展依然存在挑战

  城区NOA发展不断提速,企业人士也在论坛上呼吁加大政策支持。

  舒强认为,政策要对城区NOA的发展有一定包容度。新技术肯定会经历试错,需要不断优化很多数据,一边落地一边进化才能把技术做起来。

  在舒强看来,从政策和舆论角度来说,要给予城区NOA一点成长空间,对于从业者来说,要抓紧时间迅速提升技术。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其可靠性和快速响应。从执行角度来说,控制精度要足够好,硬件必须为智能驾驶提供很好的性能水平,得到市场的认可。

  “过去十几年,从补贴、供应链、外资引进等角度来看,政策对电动化、智能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。”张栋提到,自动驾驶的落地最终呼唤的是产品和用户体验回归,真正要把产品的体验做到用户的痛点处。这需要大家不断打磨产品,真正发现用户的痛点。

  王宗博也认为,“城区NOA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机会,作为参与者,我们是走体量不是走概念,要用有限的价格来降低NOA综合成本。”

  不过,城区NOA的持续发展也依然面临不少挑战。

  张栋表示,目前产业依然存在很大挑战,核心的车端和云端供应链还存在卡脖子问题,包括芯片及算力需求等都是整个产业链需要面临并亟须解决的问题。

  对于用户产品体验的安全感而言,张栋表示,路特斯产品的“安全感”不是个人的感觉,而是基于很多自研的博弈算法,有风险模型和时空链博弈,保证了相关软件足够去适配各种各样的场景。但系统安全依然挑战很大,包含了全生命周期的维护。

  方昱樑也提到,从主机厂的角度来看,技术方面还要解决三大痛点:第一是基于高算力的平台、芯片的国产化;第二是高精准传感器成本的降低;第三是在软件城市方面引进新技术,通过AI、大模型等,把算法做得更精准。

  在方昱樑看来,商用车是无人驾驶最方便量产的载体。主要还是因为其有一个固定的应用场景,路线非常稳定,操作时间也很长,无论在数据集方面或者系统优化方面迭代得更快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xinfeng335本文地址:http://www.laoyumu.net/post/1944.html发布于 2023-10-30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